《焦點訪談》聚焦港中大(深圳)與AIRS,共探具身智能與前沿創新
發布日期:2025-04-17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先鋒,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自建校以來便將人工智能列為戰略核心,建立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人才支撐”的創新生態鏈,深耕人工智能領域,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無論是科研平臺的搭建、全球頂尖科學家團隊的引進,還是重大科研項目的承擔,港中大(深圳)都在人工智能領域展示出強大的科研實力與創新能力。
近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聚焦港中大(深圳)及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在節目中對具身智能進行深入解讀,研究院展示其技術攻關成果,助力機器人應用落地與行業智能化升級。現轉發如下,以期為人工智能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的結合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借鑒,推動人工智能在公共政策領域的深度應用,促進科技與社會的協同發展。
當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深度結合,機器便具備了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理解和行動的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關鍵載體。隨著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具身智能技術迎來了新的突破,人形機器人也進入到技術集中突破和應用初步試水的關鍵發展時期。
徐揚生校長在采訪中解讀了具身智能的特點:“第一個特點,這個機器有行動的功能,能夠走路、能夠跳;第二要有感知功能,能夠看到是紅的還是藍的還是綠的,能夠觸摸是毛茸茸的東西還是冰冷的東西;第三要有思維的功能,能夠認識世界、能夠作決策。三個功能加起來,我們叫作具身智能。這個時代剛剛開始,因為算力在提高、數據在提高,無窮無盡的數據,機器的思考功能提高了以后,它會模仿人,能夠學習人。”今年兩會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在業內看來,具身智能已成為我國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關鍵領域”。徐揚生校長表示:“中國是個制造大國,具身智能不僅涉及到軟件,而且涉及到制造業的所有東西,對推動中國制造業發展非常重要。具身智能是個綜合工程,所以我們的具身智能如果能夠發展起來,能夠把整個行業帶動起來,制造業的、電子的、動力的、機械的,包括軟件工程全部都能上去。”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成熟,一般都會經歷從技術突破到“成本革命”再到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的進程。整體來看,雖然具身智能技術已在部分領域實現小規模應用,但從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到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再到商業模式的探索,仍然面臨多重考驗。人形機器人距離走入千家萬戶還有不小的距離。真實的需求和場景應用,是決定人形機器人能否從實驗室進入大規模量產的關鍵,如何避免企業的重復投入、實現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協同創新突破成為各地努力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圍繞行業共性問題進行技術攻關,積極幫助機器人企業找到更多真實應用場景,不僅能快速提升不同行業智能化水平,也能為機器人企業采集到更多應用場景的真實數據。眼下,張建國正和團隊研究如何優化算法,通過給人形機器人加上靈巧手等方式,為南方電網提供電力保障服務。如果進展順利,這些人形機器人就會在今年11月份舉行的全國運動會上和電力巡檢人員一起參與電力保供的工作。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簡稱AIRS)成立于2019年,是深圳市政府依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建立的市級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AIRS以企業、行業和國家的需求為牽引,重點開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基礎理論與原創技術研究,推動智能技術在醫療康復、智能制造、城市服務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應用轉化,為國家戰略產業培養國際化人才,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為社會創造價值。港中大(深圳)現已開設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的多個本碩博項目,致力于為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圳培養一批專業拔尖人才和跨學科產業化人才,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科研保障。與此同時,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引進了包括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全球2%頂尖科學家在內的全球頂尖科學家團隊,推動了AI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學校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在國際科學技術領域斬獲重要獎項,大學的機器人學科在CSRankings機器人領域連續十年被評為中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