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科技處處長兼機器人質量基礎共性技術測評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董凱,在“2025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大會”上圍繞《機器人具身智能發展趨勢研判》展開深度分享。
當前,機器人產業已成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領域,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機器人創新成果時強調,要“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智能機器人列為人工智能驅動的重點領域,進一步凸顯了機器人產業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從全球競爭態勢來看,機器人成為全球產業科技創新競爭博弈的焦點領域,中美兩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的競爭尤為激烈,均致力于攀登科技高峰。美國在機器人領域一直保持高度重視,2024年,《美國國家機器人路線圖》(第5版)明確提出“機器人+AI”結合的生態系統,組建跨機構協作,開展相關支持;同年,美國《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將機器人納入無人系統領域,強調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緊密結合。通過這些舉措,美國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中不斷探索新的技術方向與應用場景,試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占據領先地位。
我國持續健全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確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方向,提出十大應用領域,并在“十四五”期間初步謀劃升級,聚焦智能機器人與AI技術融合,推動其在民生、養老、應急救援等關鍵領域實現應用突破。
在技術趨勢與產業鏈發展方面,具身智能正成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最活躍的新質生產力代表。機器人正加速邁向具身智能階段,能夠處理復雜的技能作業,并初步具備理解與回應人類情感的能力,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2023年底至今,眾多上市公司紛紛宣布進軍機器人產業,涵蓋關鍵模組、電機、減速器、傳感器等多個領域。科技企業積極布局,機器人企業向具身智能發展,展現出產業鏈持續擴容的良好態勢。在應用場景與市場潛力方面,機器人產業鏈持續重塑擴容,產業鏈“沿途下蛋”的正向溢出效應提升。人形機器人近期主要應用于科研教育、演出互動、物品搬運分揀、安全巡檢等領域,為相關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中遠期最有潛力的應用場景則包括汽車零部件及電子廠裝配環節、鐵路作業、養老照護、農業作業、應急救援等。這些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將為機器人產業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動機器人技術在更多領域的深度融合與應用。在行業治理方面,技術路線將會從百花齊放走向收斂聚焦,需求牽引和工程化能力是當下關鍵。在行業治理的核心環節,包括檢測認證、數據安全、倫理規范等在內的多個領域都需要進一步完善。檢測認證需學習先進標準,構建機器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數據安全涉及真實人數據采集與隱私保護;倫理規范需通過技術保障,將倫理理念轉化為智能檢測與審查機制,確保機器人產業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快速發展。在技術底座的構建方面,通用軟硬件技術將成為支撐機器人具身智能發展的關鍵。在“軟實力”方面,需要集中力量攻關機器人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模型),開發標準化工具鏈,形成軟件操作系統、高精度物理仿真引擎等全流程標準化工具集。在“硬基座”方面,則需要突破異構計算架構,開發適配具身智能的專用智算芯片、專用關節模組及多模態感知器件等。在行業安全治理體系方面,多管齊下確保其健康可持續發展。標準、檢測認證、數據安全和社會倫理是機器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優化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體系、加快制修訂強制性國家標準、提升國評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能力、制定機器人數據安全管理規范及智能水平與安全倫理的關系及測評體系等。面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與新要求,賽迪提出以下發展建議:一是鏈式發展豐富產品譜系;二是安全治理構筑發展護城河;三是軟硬協同推進技術攻關;四是應用驅動實現工程化突破。具身智能正在推動AI從“虛擬大腦”向“物理實體”迭代。在技術演化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技術創新的有效性與產業化的可落地性。通過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國機器人產業必將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脫穎而出,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目標提供堅實支撐。(本文根據“2025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大會”會議速記稿整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