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核心技術,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關鍵技術大會”自2019年首次召開以來,以“促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交流、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對接、提升人工智能創新能力、培養人工智能青年才俊”為宗旨,在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經成為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交流、機器人關鍵技術、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權威學術和技術交流平臺。
在連續成功舉辦三屆大會基礎上,由中關村智友天使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機器人技術與應用》雜志社、江南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關鍵技術大會將于2023年12月15日-17日在江蘇無錫舉辦,本次大會將以“智能新時代 共筑新未來”為主題,將邀請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的相關專家、學者及工程技術人員蒞臨參會,圍繞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關鍵技術領域中的最新學術進展和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提供一個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尋求全球合作的平臺,促進相關領域學術成果的轉化。
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如下:
一、時間地點
會議報到:2023年12月15日
會議時間:2023年12月16日-12月17日
會議地點:江蘇?無錫 無錫融創施柏閣酒店(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融創文化旅游城3號)
二、會議日程
第四屆全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關鍵技術大會 | ||
時間 | 地點 | 內容 |
12月15日 | 無錫融創施柏閣酒店 | 代表報到 |
12月16日 | 無錫融創施柏閣酒店 | 大會開幕式、大會報告、主題論壇、墻報交流、成果展及儀器設備展、歡迎晚宴 |
12月17日 | 無錫融創施柏閣酒店 | 主題論壇、墻報交流、成果展及儀器設備展、參觀交流、閉幕式、頒獎:會議論文優秀墻報獎 |
三、報告嘉賓
孫富春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CAAI/CAA Fellow,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兼任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長聘教授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機器人中心主任。兼任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機器人總體專家組成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認知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計算機學會智能機器人專委會主任。兼任國際刊物《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和《AI and Autonomous Systems》主編,《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執行主編,國際刊物《IEEE Tra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 Systems》,《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IJCAS)》副主編或領域主編,刊物《Journal of Biomimetic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和《Robots and Autonomous Systems》編委。
《觸覺感知的問題與出路?》
觸覺是用于獲取環境信息的一種重要知覺形式,是人類與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何能讓機器人擁有人類一樣的觸覺感知能力一直是學術界和工業界探討的熱點問題,而觸覺傳感器作為機器人獲取觸覺感知的裝置也被中國日報評為了35項卡脖子技術之一。本報告將圍繞觸覺感知“脖子”卡在哪里的問題展開討論。首先以“機器人如何獲得像人一樣感知能力”為題,分別從“密度、模態、區域、量程”以及“動態性、穩定性”的角度分析了現有觸覺傳感器的主要不足、技術瓶頸和可能的解決途徑。其次以“觸覺傳感器如何提高機器人的認知能力和精準操作能力”為題,討論了觸覺表征、視觸覺聯合表征與融合實現操作目標物體特性、形態識別,以及操作技能的學習問題。接著,介紹了研究團隊在觸覺傳感器以及機械手靈巧操作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對機器人觸覺感知研究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高會軍
高會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控制與系統研究所所長;歐洲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曾任全國青聯常委、黑龍江省青聯副主席。高會軍教授研究方向為智能控制與裝備、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等。發表IEEE Transactions匯刊論文200余篇,獲授權國家/國際發明專利百余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科學探索獎等榮譽。任IEEE工業電子學會副主席、IEEE機電一體化匯刊主編,獲IEEE諾伯特·維納獎、IEEE尤金·米特爾曼成就獎。培養的多名學生入選長江學者等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
《面向類器官再生的顯微操作智能系統》
類器官是在體外培育的、保有組織器官結構與功能的細胞團,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是國際前沿熱點方向。本報告介紹面向類器官再生的顯微操作智能控制方法、系統及應用。針對類器官再生機理復雜、生長軌跡控制難、細胞操控精度低等難點問題,基于智能控制與顯微操作相關技術,研究類器官再生模型智能構建、類器官生長狀態多維感知、類器官生長過程智能控制、類器官細胞微納操作等理論與方法,建立面向類器官再生的顯微操作智能系統,推動類器官在病理研究、藥物研發、個體化診療等生物醫藥領域的重要應用。
劉新宇
《柔性傳感與軟體機器人技術》
吳新宇
吳新宇,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國家杰青,國家萬人領軍,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專項專家組成員。現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智能仿生中心主任,廣東省機器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人機智能協同系統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目前主要從事人機融合服務機器人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在IEEE TRO, IEEE TASE, IEEE TIE, IEEE TSMC等機器人領域國際期刊和ICRA, IROS等國際機器人會議上發表論文260余篇,出版英文專著二本,入選斯坦福大學與愛斯維爾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排名第一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22年),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2018年)和深圳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等科研獎項。他是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入選深圳市鵬城學者特聘教授。
《外骨骼機器人發展與思考》
外骨骼機器人在助老助殘、物流搬運等領域具有優異的應用前景,其人機融合程度直接決定了助力助行的效果。報告系統介紹了多細分領域下肢外骨骼的研究前沿及國內外發展現狀,歸納總結了人機共融外骨骼機器人發展面臨的共性挑戰。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研發的自平衡下肢外骨骼、柔性-剛柔并濟外骨骼、搬運助力外骨骼等代表性系統為著力點,解析了人-外骨骼系統耦合建模、結構相容設計、運動意圖識別、高精度力位控制等關鍵技術,最后研判了人-外骨骼進一步深度共融的技術發展趨勢。
喻俊志
《水下仿生跨介質機器人設計與運動控制》
“能者為師”,海洋動物的高效率、高速度、高機動性、低噪聲等優點,使其成為科學家們研制新型高速、高機動、低噪聲的仿生水下機器人模仿的對象。當海洋動物的速度超過某一閾值,便能夠以動能換取勢能,從水中沖向空中,這種跨介質運動稱為躍水。躍水運動是海洋動物高效高機動行為的集中體現,也是水下仿生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之一。本次報告以躍水機器海豚和機器飛魚為例,從高速高機動運動的視角,著重介紹機械仿生、傳感設計與運動控制方面的研究進展,并對未來研究方向和工作重點進行分析和展望。
馮恩波
《從源數據到GPT:流程工業裝置安全與優化運行的新范式》
本報告對人工智能在流程工業的應用展望:
智能化生產: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包括生產計劃、生產調度、過程控制、產品質量管理等各個環節,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優化流程:包括生產流程、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提高流程的效率和減少成本
智能維護:設備的智能維護和故障預測,提前發現并解決設備潛在的問題,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智能決策:實現數據驅動的決策,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智能決策支持。
分析了GPT目前的局限和可能的技術發展:
數據獲取難度大:流程工業數據分散、多樣,難以獲取和整合,影響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效果。
數據質量要求高:由于數據采集設備的問題或數據噪聲的影響,導致數據質量不高,對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和應用效果產生影響。
模型的可解釋性差:目前,許多深度學習模型的可解釋性差,難以讓人們理解其決策的依據,影響了其在流程工業中的應用。
人才短缺:流程工業中懂得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人才短缺,影響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流程工業中的推廣和應用。
李智軍
《自主機器人與無人系統》
從仿生、仿人到人機共融多層次介紹自主機器人與無人系統方面的工作進展。
四、贊助及權益
贊助金額:6萬
主要權益:
贊助金額:1.5萬
主要權益:
1、大會程序冊提供贊助單位單位一版彩色廣告(A4,內容自備);
點擊下方鏈接,下載贊助權益電子版pdf文件。
五、商務聯系方式
E-mail: 1784288990@qq.com
六、組織機構
湖南大學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蘇州大學未來科學與工程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東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安全學院(牛津布魯克斯學院)
河北省智能化施工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河北工業大學)
湖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
河南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蘭州理工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學院
河北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
西安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
南京曉莊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河南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江西師范大學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
重慶郵電大學軟件工程學院
重慶文理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廣西師范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廣西類腦與計算芯片重點實驗室
湖南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廣東海洋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淮陰工學院無人機研究院/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
溫州理工學院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
南京真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西京學院電子信息學院
西南石油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
賀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貴州商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
山西省區塊鏈研究會
冶金裝備及其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機械傳動與制造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大型構件智能制造機器人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無錫市自動化學會
無錫市電機工程學會
六、組織委員會
宋 銳
山東大學教授
長江學者
劉連慶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副所長